2021年第二届川渝地区体育学研究生科学论文报告会
暨第四届运动与健康促进学术论坛会议通知
各位同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文件精神,推动体医融合发展,助力体育学科建设,促进川渝地区体育学科交流,提高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学术水平,拓展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2021年第二届川渝地区体育学研究生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四届运动与健康促进学术论坛”定于2021年12月举办,有关事宜请示如下:
一、会议安排
时间 |
地点(形式) |
内容 |
12月4日8:30以前 |
西南医科大学城北校区第二学术报告厅 (逸夫楼图书馆,现场报到) |
测量体温、核验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领取会议资料 |
12月4日9:00 |
西南医科大学城北校区第二学术报告厅 大会主题报告(线上+线下) |
大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作大会报告 |
12月4日14:00 |
各分会场 专题报告(线下) |
分组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研讨 |
二、会议主题:
融合创新·运动健康
三、会议形式:
结合疫情防控需要,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形式
直播网址:https://zhibo.chaoxing.com/7000116841437461
直播二维码:
四、注意事项
1.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投稿稿件经专家评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研究生(见附件1)参加线下会议,进行现场交流学习,其他同学请参加线上直播。
2.请获评一等奖的学生准备好PPT进行专题报告(8-10分钟)。
3. 请参会同学将参会回执(附件2)于2021年12月1日下午17:00前发给会务组的电子邮箱smutyxy@swmu.edu.cn。
4.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参会同学需提前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申报表(打印签字后拍照扫描,附件3)、健康码和行程卡,打包发送至邮箱(smutyxy@swmu.edu.cn),到达泸州后须再次进行核酸检测,检测为阴性者方能参加会议。
5. 参会代表无需缴纳会务费,食宿及交通费用自理。
五、会务组联系方式
闫雪锋:0830-2593804(座),15283520703
Email:smutyxy@swmu.edu.cn
会议QQ群:711863679
通讯地址: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一段一号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
六、请各位参会同学加入会议QQ群,便于联系和沟通,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附件:1. 录稿名单
2. 参会回执
3. 健康申报表
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
2021年11月29日
附件1:
2021年第二届川渝地区体育学研究生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四届运动与健康促进学术论坛录稿名单
序号 |
作者单位 |
作者 |
论文题目 |
评审等级 |
1 |
西南大学 |
且婷婷 |
重庆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 |
一等奖 |
2 |
西华师范大学 |
吕紫荆 |
文化强国视域下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活态传承”策略研究 |
一等奖 |
3 |
西华师范大学 |
刘文鑫 童棵 |
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与区域乡村经济间的协同效应——铜梁龙舞的启示 |
一等奖 |
4 |
西华师范大学 |
李艳丽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
一等奖 |
5 |
成都体育学院 |
刘栩 |
口述史与民俗“非遗”传承人的建构机制研究 |
一等奖 |
6 |
西南医科大学 |
李太欣 |
媒介融合视域下传统体育文化与电子竞技的融合路径研究 |
一等奖 |
7 |
西华师范大学 |
李明霖 |
宜宾市兴文县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
一等奖 |
8 |
西华师范大学 |
孟德旺 |
松溪内家拳美学特征研究 |
一等奖 |
9 |
西华师范大学 |
赵梅 |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峨眉武术的发展研究 |
一等奖 |
10 |
西华师范大学 |
魏艳 |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民间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个案分析——以普格县火把节为例 |
一等奖 |
11 |
西华师范大学 |
李劲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元市青川县农村体育赛事开展状况及优化路径研究 |
一等奖 |
12 |
成都大学 |
孙玉 |
成渝体育赛事与全民健身深化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
一等奖 |
13 |
西华师范大学 |
周远松 |
VR全景视频在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 |
一等奖 |
14 |
西华师范大学 |
冯雪梅 |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充市为例 |
一等奖 |
15 |
西华师范大学 |
邓明 |
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
一等奖 |
16 |
西华师范大学 |
王娜 |
后疫情时代运动促进健康的新思路、新方法及其新路径研究路 |
一等奖 |
17 |
西华师范大学 |
杜泓良 |
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
一等奖 |
18 |
西华师范大学 |
唐小红 |
“全民健身”背景下推进全民健康与体医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
一等奖 |
19 |
西南医科大学 |
章小甜 |
成都国际马拉松赛综合效益分析 |
一等奖 |
20 |
西华师范大学 |
穆远 |
疫情防控常态下“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一等奖 |
21 |
成都大学 |
商鹭 |
体教融合理念下高校体育赛事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耦合机制 |
一等奖 |
22 |
西华师范大学 |
杨琪鑫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
一等奖 |
23 |
西南医科大学 |
李明暇 |
运动疗法干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一等奖 |
24 |
西南医科大学 |
苏婧 |
基于Citespace近十年国内外八段锦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
一等奖 |
25 |
西华师范大学 |
黄珍 |
摆手舞与健身走对老年人血压影响的比较研究 |
一等奖 |
26 |
西南医科大学 |
朱斌 |
离心运动对大鼠正常跟腱组织及相关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等奖 |
27 |
西南医科大学 |
朱婷 |
表面肌电图评估颈椎病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
一等奖 |
28 |
西南医科大学 |
黄蕾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恢复的研究进展 |
一等奖 |
29 |
西南医科大学 |
吕可馨 |
3D打印技术在骨科方面的应用综述 |
一等奖 |
30 |
成都大学 |
晁小茹 |
“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二等奖 |
31 |
西华师范大学 |
李晓宇 |
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家拳传承与发展研究 |
二等奖 |
32 |
西华师范大学 |
唐青青 |
武术初级长拳训练对中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 |
二等奖 |
33 |
西南大学 |
曾凡涛 |
基于活态视角下非遗与体育旅游融合研究:以彭水高台舞狮为例 |
二等奖 |
34 |
西南医科大学 |
任杰英 |
文化符号释析下土家族“摆手舞”发展与传承研究 |
二等奖 |
35 |
四川师范大学 |
刘通 |
体育非遗”宜宾小彩龙”区域中小学活态传承的价值、困境及路径研究 |
二等奖 |
36 |
西南医科大学 |
吴娟娟 |
羌族骑射活动在“基勒俄足”节中文化考究 |
二等奖 |
37 |
西华师范大学 |
任骏铭 王鲲 |
全民健身背景下泸州雨坛彩龙的文化特点与价值探讨 |
二等奖 |
38 |
西南大学 |
窦立慧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潍坊风筝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发展研究 |
二等奖 |
39 |
西南医科大学 |
胡杨 |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述评(2011-2021) |
二等奖 |
40 |
四川师范大学 |
袁寅尊 黄涛 |
土家族摆手舞与城市旅游融合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
二等奖 |
41 |
成都大学 |
胡潇 |
体教融合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 |
二等奖 |
42 |
西华师范大学 |
朱富浩 |
后疫情时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研究——以松溪内家拳为例 |
二等奖 |
43 |
西南大学 |
冯瑞 |
日本柔术的道学渊源探究 |
二等奖 |
44 |
成都大学 |
刘文瑞 |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价值与路径研究 |
二等奖 |
45 |
西华师范大学 |
向法钢 |
“非遗”保护视野下民俗体育泸县雨坛彩龙的传承与发展 |
二等奖 |
46 |
西南医科大学 |
郭兰前 |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传承与发展研究 |
二等奖 |
47 |
西华师范大学 |
李卓 |
文化自信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
二等奖 |
48 |
西南医科大学 |
王茂林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城乡体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
二等奖 |
49 |
西南医科大学 |
王童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业余足球赛事一体化发展 |
二等奖 |
50 |
四川师范大学 |
赵胜旺 |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价值、困境及策略研究 |
二等奖 |
51 |
成都大学 |
唐翀 |
后疫情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教学的发展路径研究 |
二等奖 |
52 |
西南医科大学 |
胡凤鑫 |
美好生活需要下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与推进路径 |
二等奖 |
53 |
西南大学 |
罗霄扬 |
“双减”背景下体教融合机遇研究 |
二等奖 |
54 |
西南医科大学 |
张海波 |
中美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对比研究 |
二等奖 |
55 |
成都体育学院 |
邬小玲 |
新时代背景下马拉松赛事高质量发展研究 |
二等奖 |
56 |
西华师范大学 |
易星月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
二等奖 |
57 |
西华师范大学 |
杨凯鸿 |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价值转向 |
二等奖 |
58 |
西华师范大学 |
夏小聪 |
社区武术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创新研究 |
二等奖 |
59 |
西华师范大学 |
陈泉桦 |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四川省巴中中学校园体育大课间文化建设研究 |
二等奖 |
60 |
西华师范大学 |
李钢 |
体教融合:青少年“健康体质”和“阳刚气质”的协同发展探究 |
二等奖 |
61 |
西南医科大学 |
李焱 |
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
二等奖 |
62 |
西华师范大学 |
刘金宇 |
公共体育服务背景下体育公园建设与人民健康关系研究 |
二等奖 |
63 |
成都体育学院 |
张伟 |
乡村体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研究 |
二等奖 |
64 |
西南大学 |
彭美玲 |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
二等奖 |
65 |
西华师范大学 |
秦欢 |
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困境的思考 |
二等奖 |
66 |
成都大学 |
曾游 |
古蔺县脱贫攻坚基础上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策略研究 |
二等奖 |
67 |
西南交通大学 |
彭崟 |
体育产业对成渝地区乡村振兴的地位作用及路径探究 |
二等奖 |
68 |
西华师范大学 |
熊海秀 |
“双减”背景下眉山市儿童体适能机构发展现状 |
二等奖 |
69 |
西南大学 |
李世杰 |
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农村体育的发展与路径研究 |
二等奖 |
70 |
西华师范大学 |
李翔 |
川渝地区体育场地普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对策研究 |
二等奖 |
71 |
西南医科大学 |
叶秀霞 |
运动健康城市建设的推进研究 |
二等奖 |
72 |
成都大学 |
邹金波 |
浅析“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优化路径 |
二等奖 |
73 |
西南医科大学 |
刘雪丽 |
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肌腱愈合的新技术? |
二等奖 |
74 |
西南医科大学 |
余云 |
浅析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发展现状与解决方案 |
二等奖 |
75 |
西南医科大学 |
陈艺萱 |
八段锦锻炼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康复疗效研究 |
二等奖 |
76 |
西南医科大学 |
游贵宣 |
步态分析对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扭伤后功能评定的研究 |
二等奖 |
77 |
西华师范大学 |
周磊 |
篮球运动中跟腱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浅析 |
二等奖 |
78 |
西南医科大学 |
逯静薇 |
功能性动作筛查对预防网球运动员损伤的研究 |
二等奖 |
79 |
西南医科大学 |
吴一晗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本体感觉研究进展 |
二等奖 |
80 |
西南医科大学 |
周淮钦 |
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与展望 |
二等奖 |
81 |
西南医科大学 |
蒋莉 |
水中运动疗法在运动损伤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
二等奖 |
82 |
西华师范大学 |
王云媚 |
论武术操对3-6岁幼儿基本运动能力的影响-以西华师范大学幼儿园为例 |
二等奖 |
83 |
西南医科大学 |
李明慧 |
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在跟骨骨折手术中的研究 |
二等奖 |
84 |
西南医科大学 |
周宏洋 |
体育舞蹈运动损失的调查与分析 |
二等奖 |
85 |
西南医科大学 |
王希 |
测量原发性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指标meta分析 |
二等奖 |
86 |
西华师范大学 |
朱夏莉 |
太极三式进社区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价值研究 |
三等奖 |
87 |
西南医科大学 |
贾鸿皓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
三等奖 |
88 |
西南医科大学 |
米鹏程 |
陀螺运动的价值与传承发展路径 |
三等奖 |
89 |
西华师范大学 |
王勇洪 |
浅析阿坝州旅游 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可行性 |
三等奖 |
90 |
西南医科大学 |
杨剑 |
澜沧拉祜族传统武术进校园 |
三等奖 |
91 |
成都大学 |
姒帅秀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元素下四川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探究 |
三等奖 |
92 |
西华师范大学 |
黄明伟 |
太极三式在社区体育中推广的优势和策略 |
三等奖 |
93 |
西南医科大学 |
李洪萁 |
试论巴西柔术在我国高校推广的可行性 |
三等奖 |
94 |
西南医科大学 |
吝捷 |
以泸州市民俗体育发展现状为例探讨古蔺花灯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
三等奖 |
95 |
西华师范大学 |
张媛歆 |
太极三式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 |
三等奖 |
96 |
西南大学 |
苏珍 |
八段锦健身功效研究述评 |
三等奖 |
97 |
西南医科大学 |
王佳慧 |
龙舟运动的校园发展与实践创新研究 |
三等奖 |
98 |
西华师范大学 |
李林江 |
民族传统体育在四川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三等奖 |
99 |
西华师范大学 |
胡玉萍 |
近十年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 |
三等奖 |
100 |
西华师范大学 |
李伟 |
新媒体环境下武术“太极三式”进社区的swot分析 |
三等奖 |
101 |
西南医科大学 |
司少朋 |
龙狮运动开展现状研究 |
三等奖 |
102 |
西华师范大学 |
贺星宇 |
深化“体教融合”理念下学校体育文化改革路径研究 |
三等奖 |
103 |
西南大学 |
林婉菁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
三等奖 |
104 |
西华师范大学 |
王庭权 |
体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研究——以白马关体育特色小镇为例 |
三等奖 |
105 |
西南大学 |
罗云钟 黄晓灵 |
后疫情时代校园英式橄榄球发展困境及对策 |
三等奖 |
106 |
西华师范大学 |
雷亚男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
三等奖 |
107 |
西华师范大学 |
兰成黔渝 |
川渝共推光电射击打响体教融合“发令枪” |
三等奖 |
108 |
西华师范大学 |
伍鑫 |
浅谈体教融合背景下棒球运动走进成渝校园 |
三等奖 |
109 |
西南医科大学 |
曹建洋 |
当代女大学生不良体态的现状分析--以贺州学院为例 |
三等奖 |
110 |
西南医科大学 |
陈嘉龙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少年篮球发展策略研究 |
三等奖 |
111 |
西南医科大学 |
曹英英 |
中外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
三等奖 |
112 |
西南医科大学 |
向恒宇 |
十四五足球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
三等奖 |
113 |
西南大学 |
周唯 黄晓灵 |
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
三等奖 |
114 |
西华师范大学 |
廖永琪 |
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少年体育开展现状与发展研究 |
三等奖 |
115 |
西南医科大学 |
汪子豪 |
中国体育赛事研究综述 |
三等奖 |
116 |
西华师范大学 |
张爽 |
体教融合视域下体育隐蔽性课程的实践探索 |
三等奖 |
117 |
西南大学 |
汪娅琴 |
体旅融合背景下景区飞拉达攀岩项目发展态势研究 |
三等奖 |
118 |
西南医科大学 |
刘晓艳 |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推广 |
三等奖 |
119 |
西华师范大学 |
杨莹莹 |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
三等奖 |
120 |
西华师范大学 |
覃万莉 |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三等奖 |
121 |
西南医科大学 |
黄祖梅 |
7-12岁青少年超重肥胖原因及建议 |
三等奖 |
122 |
西华师范大学 |
杨光惠 |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问题和策略 |
三等奖 |
123 |
西华师范大学 |
喻修玲 |
儿童体质健康的问题及对策 |
三等奖 |
124 |
西南大学 |
左梅 |
建设健康促进学校对全民健身的影响探究 |
三等奖 |
125 |
西南大学 |
刘媛媛 黄晓灵 |
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三等奖 |
126 |
西华师范大学 |
蒙思惟 |
运动康复及慢病防治理论研究 |
三等奖 |
127 |
西华师范大学 |
邹雪 |
高校大学生久坐行为的身体损伤分析 |
三等奖 |
128 |
西华师范大学 |
王子义 |
探究后疫情时代武术运动促进全民健康的新思路 |
三等奖 |
129 |
西南医科大学 |
李玉洁 |
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
三等奖 |
130 |
成都体育学院 |
马丽媛 李宁 |
渐进性跳跃稳定平衡(PHSB)训练以及Wobble Board训练对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影响 |
三等奖 |
131 |
西南医科大学 |
谭顺骋 |
篮球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损伤研究综述 |
三等奖 |
132 |
西华师范大学 |
刘慧 |
浅谈健美操练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三等奖 |
133 |
西南大学 |
文婷 |
电子竞技运动员的久坐行为及损伤的康复路径研究 |
三等奖 |
134 |
西南医科大学 |
曹翔宇 |
定向运动对我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 |
三等奖 |
135 |
西南医科大学 |
刘馨月 |
退行性膝关节炎运动疗法应用进展综述 |
三等奖 |
136 |
西华师范大学 |
王雄 |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十二法对高校学生健康促进研究 |
三等奖 |
137 |
西华师范大学 |
黄俊杰 |
武术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
三等奖 |
138 |
西华师范大学 |
孔令伟 |
运动训练理论的科学化与实践 |
三等奖 |
附件2:
2021年第二届川渝地区体育学研究生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四届运动与健康促进学术论坛会议参会回执
姓名 |
|
性别 |
|
学校名称 |
|
联系电话 |
|
电子邮箱 |
|
通讯地址 |
|
注:请将参会回执于2021年12月1日下午17:00前发给会务组的电子邮箱smutyxy@swmu.edu.cn
附件3:
2021年第二届川渝地区体育学研究生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四届运动与健康促进学术论坛健康申报表
姓名: 性别: 所在单位:
筛查内容 |
有/是 |
无/否 |
备注 |
1.活动前21天有港台地区和国外旅居史。 |
|
|
|
2.活动前14天有境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 |
|
|
|
3.活动前14天有来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发热和/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接触史。 |
|
|
|
4.活动前14天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接触史。 |
|
|
|
5.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和已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尚在随访或医学观察期内。 |
|
|
|
6.被判定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 |
|
|
|
7.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 腹泻等症状,且未排除传染病感染者。 |
|
|
|
注:1.本表格请参加论坛代表和工作人员、服务保障人员本人于报到当日填写,有异常情况的,要及时报告。
2.如有相关情况说明,请在备注中详细注明。
3.请按照填报当天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调整情况填报。